教育部副部长:在坚持特色发展中争创世界一流;一流大学重在内涵和质量,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
●科教评论独家采写
2023年9月28日上午,上海科技大学召开建校十周年科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致辞中充分肯定上科大建校十年来,秉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办学使命,潜心育人、深耕学术、创新探索,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和国内外的影响力持续提高。她希望上科大要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坚守初心使命,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价值贡献,在坚持特色发展中争创世界一流。
翁部长致辞亮点多多——
翁铁慧要求: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区域产业的优势。上海科技大学在科教融合育人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教评论点评】
科教融合育人是鲜亮底色。翁部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强调了三点:
一是培养栋梁为要务。引用总书记讲话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顶层设计。
二是培养体系要健全。着力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三是自主培养是重点。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把学生送到国外去,要努力营造自主培养人才的土壤,通过开放合作培养既高层次、又接地气、还能扎根的拔尖创新人才。上海科技大学加强与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区域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这是立足科创中心办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翁铁慧强调,要在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彰显价值贡献。纵观近代以来大国崛起之路,科技、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科创发展,创新的发展是主要特征。科技自主自强的能力代表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深度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高等教育的形态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是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切实强化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胸怀国之大者,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的优势,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切实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以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高质量交叉协同来激发创新的活力,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开展高水平联合科研攻关,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沪高校更要瞄准上海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以解决实际需求为驱动,不断创新优化科研组织方式,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
【科教评论点评】
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发展方向。翁部长从教育与科技融合的角度强调了三点:
一是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战略地位。通常我们讲高等教育,包括很多排名,多是从教育本身出发来观察的。翁部长从大国崛起的历史角度,强调了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彰显了高等教育之于科创发展的重要价值,之于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地位。
二是高等教育的形态和发展模式。既然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深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就应以此为导向。“是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正是衡量、评判“双一流”高校的重要标准。由此不能理解,上海科技大学在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中,以9年的发展历程成为最年轻的晋级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是关键领域有组织科研的实施。胸怀国之大者,就是不能偏离方向,要“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就需要有打破传统的交叉培养方式;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就需要综合依托各种资源,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作为教育部领导,翁部长没有只强调部属高校要如何做,而是对所有“在沪高校”提出要求,实际上讲话内容同样适用于全国其他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致力于晋级“双一流”的所有高校。
翁铁慧寄语上科大“要坚持特色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她说: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就是要始终坚持世界一流的目标,建设高校都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敢于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拳脚,勇争一流。一流大学重在内涵和质量,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必须坚持特色发展。上海科技大学一直秉持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具有鲜明的特色,要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优势领域,力争世界前列。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交流合作,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对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但我们仍然要努力寻找合作的切入点,开辟交流的渠道,不断推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要充分发挥平台特色优势,用足用好地方支持政策,吸引和汇聚世界一流的合作资源和顶尖人才,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翁铁慧最后指出,上海科技大学建校10年,可谓年轻,年轻就有动力,希望上海科技大学始终锐意进取,在科教融合创新发展中做出新探索。年轻,同样肩负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上海科技大学不忘初心使命,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教评论点评】
“世界一流”是中国特色的一流。翁部长就这个问题的讲话有助于我们厘清一些与“双一流”有关的模糊概念。因为现在民间对于“双一流”的理解,多数还停留在985、211的帽子层面,认为晋级“双一流”就是最高的目标,就万事大吉了,未能从全局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特色的角度去理解。
一是正确理解“一流大学群体”的概念。有人认为“双一流”的帽子越少越好,最好还是集中在原来的39所985高校之内,多了就“不值钱”了。殊不知真正的世界一流是“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并举,从第二轮“双一流”评选开始,也不再区分谁是谁不是一流高校,重点是一流学科的培育,成熟一个培育一个,不符合的会被警告,直至从“双一流”名单中撤销。那么“一流大学群体”,就是强调高校共同组成、支撑林立的一流学科体系,共同瞄准世界一流的创建目标。争创世界一流,已经不是少数几个高校,甚至原来的985高校就能完全承担的了,更多的新型研究型高校正在立足自身发展优势融入这个群体之中。这不是挤进来“分一杯羹”,而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领域“添一片瓦”。
二是正确理解“在世界舞台上”的概念。一方面,从第二轮“双一流”评选开始,“一流”的标准更加朝向和接轨国际标准,让一个高校整体迈向世界一流是很困难的,更为现实的目标就是让一个个学科先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建设高校都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敢于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拳脚,勇争一流。”就是说不能只满足于在国内已经是一流学科了,要始终如一地以国际标准衡量自己、提升自己,在世界舞台展示形象,让国际同行认可自己,这样才能勇立潮头和不败之地。一所从起点开始就以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培养方式立身的新型研究型高校显然有其“先天的优势”。
三是正确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概念。很多人读大学满足于学校的牌子老、规模大、校友多、名气大,这是可以理解的传统观念。但是不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太容易接受小规模的学校,在今天就可能与更高端、前沿、务实的培养体系失之交臂,也容易失去更多可能的成功机会。翁部长特别强调“一流大学重在内涵和质量,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必须坚持特色发展。”意思很明显:好的、一流的大学并不等同于人多的大学,谁有特色、谁培养出来的学生上质量,谁才是真正的一流。翁部长高度评价了上海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特色,强调“要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希望上科大保持初心不变,持续肩负使命,不走传统的高校扩张之路,保持既有的“小而精”,不去追求“大而全”。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聚焦优势领域,力争世界前列。
(本文为科教评论记者根据翁部长于2023年9月28日在上海科技大学建校十周年科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上发言内容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所有文字为翁部长原话愿意。评论为科教评论观点。)
精彩荐读
上科大校领导连线常州迎新生交流会 上海特级校长张群:家庭教育大有可为,事在能为
引领区建设对浦东高校有何影响?对接世界一流高校有新的战略平台
一个小时恍若经历半个世纪——缘定上科大 她提前选择了这所“双一流”,高中老师:护送你去往我们做梦都不能至的远方
清华第一北大第二,第三是?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SC20总决赛亚洲前三强出炉
C7高校已有5所入驻张江科学城,十多所高校构成新的高科技“大学城”
高水平定位、高起点办学、高素质培养、高质量发展,校长致辞亮点多多
亚波评论钮维萍做客“教育面对面” 家庭教育电视访谈:亚波评论钮维萍谈《少年的你》
欢迎投稿原创稿件,欢迎媒体选用,转载请与本公号联系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